首页新闻中心张家港翻译公司英国翻译家韩斌:译作打开交流之窗

张家港翻译公司

英国翻译家韩斌:译作打开交流之窗


孜孜不倦翻译中国文学20载,把贾平凹、严歌苓、韩东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带给英语读者,英国翻译家韩斌日前荣获中国出版业面向海外设立的最高奖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在韩斌眼中,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她一生的事业。为了更好的译文,她不辞辛劳。她以自己的译作,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扇窗户。

结缘中文,钟情翻译

韩斌英文原名叫妮基·哈曼。20世纪60年代末,她在英国利兹大学选读中文专业,从此与中文结缘。她还是一名翻译理论研究者,曾在英国大学教授汉语翻译,并推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设立翻译理论学硕士学位。

20年前,韩斌开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她把韩东的《扎根》、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张翎的《金山》等多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她的译作获得过不少奖项,其中贾平凹的小说精选《倒流河》英文版就获得了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英语组一等奖。

今年12月,韩斌因多年来为翻译中国图书作出的贡献,成为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15位获奖人之一。

“获此殊荣,我深感荣幸,”韩斌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翻译中国文学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不会退休。”

不辞辛劳,精益求精

“翻译小说也要像小说原著一样好,翻译文学也有文学价值。”韩斌这样看待自己的翻译创作。为此,她在翻译过程中力求用准确优美的语言再现作者的写作风格。用她的话说,“寻找角色的声音”是翻译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翻译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时,韩斌为了找到适合主人公陕西农民刘高兴的声音,尝试把“油泼辣子味”的陕西话转换成“炸鱼薯条味”的英伦腔。她说,刘高兴的对白机智、幽默,她阅读时常会忍俊不禁,因此翻译语言也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就像是农民工、拾荒者会说的语言,这样才能说服读者”。

为了准确、传神地翻译这本书,她上网查阅资料,托朋友的朋友辗转联系到一位来自陕西的华人读者,请对方帮忙确认一些方言的含义。她还把一些重要问题汇总,直接写信询问贾平凹。“到最后,刘高兴好像就在我脑子里和我对话,我听见他的声音,翻译出他的语言。”

在与韩斌合作过的中国作家眼里,这位年逾七旬的英国翻译家做事严谨,值得信赖。贾平凹回忆说,韩斌和他一起在陕西采风时“不辞辛劳,极其负责,我很感动,也很敬佩她”。

传播文化,促进交流

谈到中国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韩斌说:“首先,它关乎中国。翻译作品能为读者打开一扇窗户,把他们带到新的地方,向他们介绍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她认为,大多数西方出版商不懂中文,译者应该担任出版商和中国作家之间的重要媒介,把好的作品引荐给更多读者。

有时,韩斌会根据文学兴趣挑选并向西方出版商推荐一些“冷门”中国作品。比如韩东的《扎根》在中国读者不算多,是韩斌主动联系西方出版商,把它介绍给西方读者。

韩斌说,身为“中间人”,她见证了西方出版市场对中国文学译作需求的逐年增长。每年12月,她都会把当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国小说列一份清单,而这份清单“一年比一年长”。

因为工作关系,韩斌经常来中国,和许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结下友谊。在有关方面日前为庆祝韩斌获奖为她举行的线上庆祝会上,十多位中国作家出席并对她高度评价。韩东说,“她不仅是我的译者,更是我的读者和知己”;苏童说,韩斌“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因为新冠疫情,今年韩斌没能去中国,她盼望疫情结束后能再赴中国和中国朋友们见面。“中国太大了,很多地方我还没去探索过。”尽管疫情阻止了韩斌前往中国的脚步,但阻止不了她手中的笔杆子。“我会继续翻译下去,继续借助翻译向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

推荐阅读:《冯至译文全集》:被学者和诗人光芒掩盖的德语文学翻译家



【发布时间】2020-12-30 【信息来源】管理员 【浏览点击】14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