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苏州翻译公司翻译市场稿酬偏低成普遍现象 专家称优胜劣汰

苏州翻译公司

翻译市场稿酬偏低成普遍现象 专家称优胜劣汰


 日前有媒体报道,老翻译家草婴的夫人透露,翻译家的劳动报酬过低,每千字只有50元至80元不等,草婴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印了好几百万册,但他当年拿到的稿费只抵一张女儿飞往美国的机票钱。

    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秘书长赵芸向当地媒体提供了一组数字——目前的文学图书翻译,基本上都实行按字数统计的稿费制而非按印数结算的版税制,稿费一般千字50元到70元不等,偶尔有给到80元、90元的。也就是说,翻译一本10万字的小说,译者最少只能拿到5000元的稿费,还要缴税。

    报道称,低稿酬造成了很多负面后果,比如翻译人才流失、译作水平下降等。有的译者、业内人士借此呼吁提高翻译者劳动报酬。不过,记者昨日经过调查得知,虽然不乏报酬低、人才流失、译作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但译界现状并非想象的那般糟糕,市场正在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翻译劳动报酬过低是否一个普遍现象?记者昨日电话采访了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学者、翻译家秋风,他承认译者所得偏低的确较为普遍,但是在翻译出版市场,实际也有不少人获得了较高回报,比如国外一些畅销的文学、经管类书籍,一些成功学书籍的引进,其译者往往要经过了出版社和市场的精心遴选,所得较高。

 

    记者辗转联系到到《1Q84》的译者施小炜,他不愿意透露自己与出版社的有关合同条款,只是委婉地承认,他对自己所得到的经济报酬感到满意。

    实际上,就是草婴本人,也并非一直拿着“不对等”的超低金钱回报。到了2004年,他的境遇大为改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负责人果断拍板,以10%的版税付给报酬。

    翻译本身有“溢出效应”

    苏州东方翻译院的专家认为,市场需要规范,规范市场有个时间过程,翻译价格过低确实是普遍现象,小作坊式的翻译公司过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不断的压低价格。由于他们承揽的翻译市场价格过低,也无法安排经验丰富的译者翻译,只能请学语言的学生或经验较少的翻译来处理,更谈不上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了,因此就很难保证质量!

东方翻译院的陈总认为,如果有专业的稿件建议找规模较大的翻译公司来处理,签定翻译服务合同及保密条款,只有这样翻译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此前向当地媒体表示,对于一些版权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老作品,译者可以向出版社要求实行版税制。但如果是新的作品,目前只能实行稿费制,因为国外作家已经拿了高版税,如果再给译者版税,低了译者不肯,高了出版社承担不起。秋风认为,不管是版税制还是稿费制,最终实际体现的都是市场对译者劳动的真实预期。知情人透露,译者所得较低的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除了少数很有名气的,大部分得到的稿费和投入的精力不成比例,很多是高校退休教授在做。

    “公正地讲,文学或名著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很多别的东西,比如成就感、知名度。”秋风表示,名作名家具有“溢出效应”,译者翻译之余享受了“傍名人”的好处,这种好处不见得在单笔稿费中折现,但从长远来看,对他的事业、出书、演讲等均大有益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村上春树作品的前翻译者林少华,因为春树的粉丝爱屋及乌,林少华也成了社会大名人。

    秋风不赞成把低稿费对文学翻译整体状况的影响看得太过严重,“我认识的大部分译者都有本职工作能够安身立命,认为现在的翻译质量比以前差也是一种偏见,某些单项上,我认为还是有提高”。

    功夫扎实选题精准更重要

    据报道,身为政协委员的草婴曾写过提案,呼吁提高翻译家待遇,建议出版社实行版税制,但是政府部门并未积极响应,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接受他的建议。秋风认为,如今书市竞争较为激烈,翻译报酬有高有低、优胜劣汰很正常,草婴老先生求助国家提高翻译者待遇的做法还是显得有点“老思想”,指望政府解决不如指望市场竞争,自己练好扎实的文字功夫,翻译选题更加精准。

    他还认为,人们也不必担心所谓翻译人才流失,“这个道理跟工厂招工是一样的,以前说血汗工厂,工资低,可是民工荒一出现,工厂招不到人,工资立马就涨上去了,生活待遇也改善了。中国目前的外语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后备军庞大就不怕人才缺失。”

    秋风认为,当下译者普遍回报低,说明市场正在发挥淘汰功能,等到哪天出版社着急“悬赏”高手了,报酬自然会上去。

    《1Q84》的译者报酬不菲。

评价:提高翻译价格,打击劣质翻译质量,规范翻译市场 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3-11-22 【信息来源】管理员 【浏览点击】25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