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我们将用文字的形式拉近大家与中国英语领域内各位传奇人物的距离,通过展示他们不同凡响的求学经历,向大家分享他们的生活智慧。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借鉴经验,在英语求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在中国,谈到英语领域的传奇人物,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许渊冲。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是万千英语学子顶礼膜拜的对象,但即使是他这样一个集赞誉与膜拜于一身的人物,在英语求学之路上,也和我们众多人一样,并非一开始就热爱英语。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爱上英语,继而又成为著名的翻译家的呢?
许渊冲的翻译生涯,可以用他书房内的一幅字画来总结,即“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许渊冲卧室书桌上方的字画)
印证这句话的最好例子,就是许渊冲对唐诗的翻译。1988年,他出版了《唐诗三百首新译》。那首人人倒背如流的《静夜思》,他译道: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light,
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
Eyes raise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Head bent,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月光如水,乡愁也如水,我沉溺在乡愁之水中。真是巧思!
中国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一个人要想把中国文学经典准确地翻译为英文和法文,必须拥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而许渊冲便是这样的人。他翻译了《诗经》、《楚辞》等中国文学,也翻译了外文经典《包法利夫人》等。终其一生,他的翻译作品超过一百二十部,是当之无愧的“诗译英法唯一人”。
虽然许渊冲如今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但他和众多中国学生一样,一开始接触英语时,不仅谈不上喜欢,而且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距离许渊冲先生出生那年,时间已过去了接近一个世纪,他的家乡在江西南昌。因为哥哥在家念英语,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了跟着哥哥一起念的习惯。英语与中文的词素、语法结构相差甚远,对于当时年幼的许渊冲来说,英语完全让他摸不着头脑。
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识记英语拼读,他便写下中文谐音来帮助记忆。但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他的英语发音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即使后来他很努力地想要纠正自己的发音,但效果仍然不如人意。
2014年,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在许渊冲的中学阶段,英语这门课程完全成为了他的噩梦,这个时期,他对英语不仅仅是恐惧心理,更多的是厌恶心理。
“一年级讲语法,我连中文语法都不懂,我那时候11岁,不喜欢,没兴趣的。二年级更糟糕了,不讲生词和语法,直接讲课文。我是恨英文,我考试考第一,但是我不喜欢。”
到了高中阶段,看到大篇幅的英语原文,面对复杂的语法结构和大段的长难句,许渊冲对英语的厌恶情绪更大了,完全提不起学英语的热情。
虽然他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但为了应付考试,他只好利用自己的记忆力将英文文章全部背下来。高二的时候,他能够将课本中的英文原文全部背诵出来,比如脍炙人口的《葛底斯堡演说》。与其他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同,他完全是通过背诵原文的方式打开了英语殿堂的大门。
“我现在还记得,莎士比亚那个Julius Caesar里面的Not that I love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 Rome more. 不是我不爱凯撒,而是我更爱罗马。又好记又好理解。”
当然,英语学习需要融会贯通,死记硬背并不是高校的学习方法。所以,许渊冲便根据英语原文进行衍生扩展,学会模仿造句,一步步点燃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2014年获“北极光”奖时,许渊冲就告诉世界,他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有人向他提问:“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早就有人翻译过,为什么又要翻译?”他答:“如果作品有前人的译文,我就要尽可能胜过前人。不能胜过,也想别出心裁,绝不落入别人的老套。”我采访他时,他还在翻译莎翁作品,并把写着译文的稿纸拿给我看。前几日打电话问候他时,他仍在做这件事。我当时脑补着画面:夜里一灯如月,一位九旬老人躬着身子坐在椅子上,一手伏案,一手用笔记下他的灵感——他的妻子告诉我,他通常在夜深人静时翻译,白天休息。
1949年,许渊冲(左四)与留法校友在香榭丽舍林荫大道露天咖啡馆欢迎梅贻琦(左二)。
许渊冲17岁的时候,迈出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他进入了西南联大的外文系。许渊冲视熊式一为榜样,对他将《西厢记》翻译成英文的壮举顶礼膜拜,也十分喜欢他创作的英文话剧《王宝钏》,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他毅然选择了外文系这个专业。
西南联大求学对他的人生意义深远,他受到了多位优秀教师的指导,比如文学大家钱钟书,也与多位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包括闻名世界的杨振宁、朱光亚等人。这段求学经历推动了许渊冲先生的成长,也奠定了他个人在英语领域发展的基石。
西南联大文法理工学院老友欢迎杨振宁,摄于北京大学。左起: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一年级我跟杨振宁同班,英文课也同班,教我们英文的叶公超是当时国民党的外交部长。他也是钱钟书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钱钟书既是他的学生,又是我的老师。还有吴宓,当时都很厉害。”
西南联大的学习帮助他掌握了更系统和专业的英语学习方法,也第一次让他迈进了英语翻译这个领域。在《朗读者》节目中,他说,在大一的时候,因为喜欢上了一位女生,为了向她表达自己的心意,便翻译了林徽因的作品《别丢掉》,而这样一份在懵懂青涩的情愫下催生的作品,竟成为了他生平第一份中英翻译作品。
当年迈的许渊冲先生在节目中提起这段年少岁月时,他忍不住泪流满面,暮年回首,曾经的一份小美好竟然意外地打开了自己人生事业的大门。
许渊冲参加央视《朗读者》栏目,回忆起第一个翻译作品时潸然泪下
许渊冲在西南联大的第三学年,恰逢美国派出“飞虎队”帮助中国对抗日本,应学校要求,他们专业的所有男同学都要去帮忙做翻译。当时陈纳德将军也来到了中国,在一次招待会上,当有人提到“三民主义”时,翻译一时卡住,此时许渊冲恰好在会上,他当即站起来说“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许渊冲说完,陈纳德将军点点头,表示他已经明白了“三民主义”的意思。
许渊冲素以“翻译精准、蕴意优美”备受赞誉,他翻译的文字既不失原文意思,也具备了文字应有的韵味。在他看来,西方语言之间的互译更加容易,因为百分之九十的词汇都有相对应的词,比如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间的互译,而中文与英文之间却只有百分之五十的词可以相互对应。所以,在中英翻译过程中,他建议使用优化译法,同时也鼓励译者进行创造性翻译,基于此,他曾戏称他的译文为“不忠实的美人”。
许渊冲的书架上,摆满了他的翻译作品
有关他提到的优化译法,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中,有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恩格尔(Engle)夫妇曾经将其翻译为“They like uniforms, not gay dresses”。对此,许渊冲表示,虽然这句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要传达的信息,但却失了原文中“红装”与“武装”的韵律和对称,所以,许渊冲大胆使用优化译法,给出了“They lov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的翻译,受到了翻译界的一致认可。
我曾把诗词翻译理论总结为“美化之艺术”五个字。这是对鲁迅的“三美”论、钱锺书的“化境”说、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的继承发展。
“美”指三美——意美、音美、形美,译诗要译出原诗的三美,这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
“化”指三化——深化、等化、浅化,这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对等译法一般只是等化,我们却可以深化、浅化。
“之”指三之——知之、好之、乐之,这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译文首先要使读者知道作者说了什么,其次要使读者喜欢读译者的译文,最好还能让读者读后感到快乐。换句话说,“知之”解决“真”的问题,“好之”解决“善”的问题,“乐之”解决“美”的问题。文学翻译的标准从求真到求善再到求美,层层上升。求善求美是高标准,已经超越对等译法的求真阶段,进入自由王国了。
毛泽东的《如梦令》,有两句:“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
许渊冲先生翻译道:Below. Below. The wind unrolls. Red flags like scrolls.
《清平乐·六盘山》,写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许渊冲先生译作:The sky is high. The clouds are light. The wild geese flying south out of sight.
音美、意美、充满节奏感。
老子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
许渊冲先生翻译道:Truth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known truth.(真理可知,但未必是你所认识到的真理。)
苏轼在杭州西湖写过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来看看许先生的翻译:
The brimming waves delight the eyes on sunny days,
the dimming hills present rare views in rainy haze.
West Lake may be compared to Beauty of the West.
Whether she is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
钱锺书说过:“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文学翻译不是1+1=2的科学,而是1+1>2的艺术,中国译论不仅“不逾矩”,还“从心所欲”,是积极的。
许渊冲在翻译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一直以来,他都十分看重后辈在翻译上的突破。他认为,“高手”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有幸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并一直努力耕种的人,正因为他们勤勉努力,不恃才傲物,才得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为了所谓的“高手”。
再过一年,许渊冲先生便100岁了,虽然精力大不似从前,但他一直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贡献,年迈如此,他却还是坚持每天都要做翻译工作,从不间断。之前,他习惯在夜里用手写的方式进行翻译,第二天再手动输入电脑,如今,他的视力大大减退,所以不得不省掉手写翻译的过程,改用直接在电脑上翻译的方式。
两年前,许渊冲的夫人去世了,目前,他在保姆的照顾下继续坚持工作。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翻译工作,他也会出门散步、阅读,同时也会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或与各个访客进行沟通交流。他常说,白天的时间用来和大家共享,晚上的时间则留给自己独享。
许渊冲与夫人照君
当人们请他谈谈人生感悟时,他缓缓地说,“尽其所能,得其所好。尽我最大的能力,得到我所喜欢的东西,就完了。”
推荐阅读:体验日本深夜食堂!居酒屋用餐潜规则&常见菜品中日双语翻译指南
【发布时间】2020-03-21 【信息来源】管理员 【浏览点击】22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