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苏州翻译公司独臂翻译《卡夫卡全集》,85岁翻译家叶廷芳立下人生“军令状”
他最早把卡夫卡译介到了中国;他不幸失去左臂却从未放弃理想;“求真、求美、求新”贯穿他的学术生涯……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因病于27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文学圈、出版界人士纷纷悼念追思叶廷芳。在翻译家董强眼中,叶廷芳富有人文情怀和思想前瞻性,他的译介生涯影响了一代作家;他在充满艰难困顿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的积极态度与赤子之心,更是留给后来者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谢有顺写道:“他译的卡夫卡,完全重塑了我的文学观。”
“中国当代文学从叶先生那里受益良多。”作家李洱感慨,作为卡夫卡、布莱希特、卢卡契、迪伦马特的译者,叶廷芳不仅敏锐捕捉到卡夫卡作品中的现代疏离气质,也将布莱希特与卢卡契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介绍进了国内,并译介迪伦马特的戏剧作品,对国内文学与戏剧领域都颇具影响。作家阿乙还记得,当年带着叶廷芳编选的《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选》全套书,去了自己常居的城市,“正是叶廷芳先生的翻作,使我从一名文学青年变成作者。他让我鲁莽而富于激情地去写,解放了自己的笔触。”
叶廷芳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主要从事德语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代他主持编译《卡夫卡全集》,并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 《外国文学名著速览》等30余部作品,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章。
令业界感佩的是,在丰硕的翻译及研究成果背后,叶廷芳付出了远超常人的汗水。 “下地干活,打猪草,放牛”,是叶廷芳的童年日常,没想到9岁那年的夏天,因意外跌伤,加之错误的医治,他痛失左臂。在充满艰难困顿的人生中,他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工作,面对人类浩瀚文明笃定治学。 “真不知是命运的有意亏待,还是无意成全。如果没有断臂之痛,我很可能就是浙江衢州的一个农民或基层干部;如果不经历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体验,我就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毅品格。”断臂后,叶廷芳给自己立下了人生的军令状——超越正常人。
或许正是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与卡夫卡这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不期而遇后,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叶廷芳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生来是一个乐天派,几乎没有感到过孤独”。在不同语言的海洋里“摆渡”,叶廷芳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美学理念。他生前谈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只能作为评价翻译水平的参考,并不能完全成为科学律条。在他看来, “信、达、雅”这三种境界很难兼得——如果原作本身很“雅”,你翻译的时候也应尽可能“雅”;如果原作很通俗,或者很泼辣,你也翻译得很“雅”,那就跟“信”相冲突了。“信、达”是翻译家的职守,“传神”才是翻译追求的目标。要拿捏好翻译的尺度和分寸,首先必须尊重原作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科学的产物,而是人类心灵与缪斯结缘的一种审美游戏。它常常不守规矩,无法无天,擅自越出语言和语法的疆界,也找不到一把标准的尺度来衡量,常常让人对着字典和辞书徒叹奈何!”叶廷芳曾感叹,这对译者的文学修养、语言表达、审美创造等综合素养是一种巨大考验。
关于东方翻译院
我院致力于口译、笔译、同声传译、同传设备租赁、会议策划、图书编译及高级翻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科技信息科技企业,“一带一路”中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点语言项目输出企业;2008年顺利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 19001-2008/ISO 9001:2008 (注册号:02916Q20092ROS);是中国翻译协会的会员单位和翻译服务诚信单位、中国编辑学会跨文化编委会常务理事单位。目前已获得软件著作权16项,3项商标所有权、发明专利2项。
推荐阅读:翻译工作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1-09-30 【信息来源】管理员 【浏览点击】1228次